儿童预防接种,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附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更新时间:2020/4/23 8:29:40 |
一、目前我市常规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 目前我市常规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麻腮风疫苗、脊灰疫苗(二价脊灰减毒疫苗和灭活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流脑疫苗(A群和A群+C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等11种,可以预防结核病、乙型肝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2种传染病。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将不断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范围。
二、目前我市使用非免疫规划疫苗 目前我市使用非免疫规划疫苗有狂犬疫苗、水痘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EV71手足口疫苗、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等。 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一般原则 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剂次的接种: 2.卡介苗:<3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3剂、脊灰疫苗第3剂、百白破疫苗第3剂、麻腮风疫苗第1剂、乙脑减毒活疫苗第1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2剂:<12月龄完成。 4.A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18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第2剂、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1剂、百白破疫苗第4剂:<24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2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3剂、甲肝灭活疫苗第2剂:<3周岁完成。 7.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1剂:<4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4剂:<5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2剂、乙脑灭活疫苗第4剂:<7周岁完成。 如果儿童未按照上述推荐的年龄及时完成接种,应根据下述疫苗补种通用原则和每种疫苗的具体补种要求尽早进行补种。 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通用原则 1.未按照推荐年龄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14岁以下的儿童,应尽早进行补种。 2.对未曾接种某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儿童,根据儿童当时的年龄,按照该疫苗的免疫程序,以及下文对该种疫苗的具体补种原则中规定的疫苗种类、接种间隔和剂次进行补种。 3.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4.应优先保证儿童及时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全程接种,当遇到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情况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 5.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 五、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原则 1.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严禁将两种或多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支注射器内接种。 2.不同疫苗接种间隔:两种及以上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28天进行接种。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灭活疫苗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如果与其他种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减毒和灭活)未同时接种,对接种间隔不做限制。 3.如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时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六、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接种前:(1)仔细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接种前要先测体温,若有发烧要推迟疫苗注射的时间。(2)因为接种后一段时间内伤口不能沾水,所以最好事先给宝宝洗个澡,然后换上柔软宽大的内衣,这样既方便挽袖子打针,也不会摩擦针眼处皮肤。(3)接种疫苗前应保证休息,避免空腹接种。(4)要向医生说明宝宝的健康状况,如果是早产儿或者营养不良,最好先不要接种,和医生商量后定时间注射。(5)父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不要半途而费。 2.接种后:(1)注射完疫苗后,一般会让宝宝在医院观察半个小时。如果有急性过敏反应,一般会在半个小时内表现出来,医院的医护人员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出及时的救助。(2)如果宝宝回家了,才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如突发性高热,突发性的意识不清,恶心呕吐或抽搐,这些情况是就需要马上看急诊,如果出现这类情况,就像同类的情况处理,先去看医生,告诉医生宝宝什么时候注射了疫苗。 七、这些情况不能接种疫苗 1.患各种疾病的宝宝不宜接种,如:感冒、腹泻、发热、空腹饥饿、呕吐等情况下,有的疫苗不能注射。 2.如果宝宝患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很可能会在接种后引起反应,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3.患有皮肤病的宝宝也不能进行接种。 4.过敏体质的宝宝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应该咨询医生以后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 5.若果你的宝宝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应该咨询医生以后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 6.有传染病而未过检疫期的宝宝不宜接种疫苗。 八、抱孩子打疫苗,别犯这些错误! 错误1.蒙眼睛。“黑暗”更让宝宝产生恐惧。 错误2.顾上不顾下。只抱紧孩子上半身,两条腿乱窜,容易伤人,也能致孩子被针头划伤。 错误3.哄骗或暴力。“阿姨不打针,只是给宝宝吃糖。”但当孩子发现是打针时情绪就会非常激动;以打针恐吓会导致孩子对打预防针恐惧。 错误4.过于信任。有的孩子表面看起来很乖,家长就会放松警惕,谁知一打针孩子就会乱动,这样很容易伤到孩子。 正确打针姿势:如果儿童左上臂打,家长取坐位,儿童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紧靠家长左肩;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乱动。
|